欢迎光临53微商货源网
  • 微商网
  • 微商网

曾叱咤风云300年的微商

来源:原创 热度:350 时间:2023-05-01 23:37:23

介绍

惠州位于新安江畔,辖歙县、休宁、祁门、绩溪、黟县、婺源(民国时划归江西)。徽州山路崎岖,陆路出行不便。只有新安江黄金水道才能畅通无阻,然后流到钱塘江再入海。惠州人口多,土地贫瘠,自然条件恶劣。外出经商成为徽州代代相传的习俗,以至于“十(三分)人服农,十(七分)人服贾”。他们纵横南北,甚至在偏僻的村落和僻静的村落里,也有很多人在徽州做生意。正如胡适所说:“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,那地方就只是一个村落。徽州人迁入后,开始开店,然后逐渐扩大,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小镇。”

发芽和生长

三国时期,吴国在长江以东,长江流域的商业活动一直很繁荣。东晋建康(今南京)建都,中原大部分资产南移,经济活动中心由北向南转移。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了江浙皖各大城市的商业活动。早在隋代,宣城、毗陵(今常州)、吴军(今苏州)、惠济(今绍兴)、余杭、东阳等地就已经是商人集中的繁华市区。这些地区围绕着徽州,商业活动引发了徽州与邻近地区的物资交流。东晋徽商乘势而上,异军突起。唐代,徽州土特产丰富。除了竹子、木头、瓷土和漆器,茶叶还分布在中国各地,甚至漂洋过海运往国外。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写道:

"谁知他先得了钱财,竟忘了他,一个月前便去浮梁买茶去了."这里的浮梁包括祁门西南乡。唐宪通三年(862),徐州司马张图在《新建祁门县长门溪志》中说,徽州“山多田少”,“山上种茶,山中人“七八人从事茶”,“赐衣食,纳赋税,靠齐此茶”。但是,每当茶叶上市,贾科都在谈论,比各方都多。每年二三月,银银寻市,送货给他的人都是摩肩接踵而来。”

徽墨和佘艳是徽州最好的两个。徽墨是唐朝末年晁父子首创的。南唐皇后李煜为褒扬惠墨,封晁父子为“墨官”,赐姓李。徽州每年必须缴纳一千斤龙凤墨。歙砚产于婺源卫龙,故名卫龙砚。苏轼《龙尾砚之歌》赞曰:“看龙尾之石,玉、德、金音皆在石中。”五代时,绩溪出产的龙须纸洁白光滑,也是徽州名产。南唐皇后李煜收藏于诚心堂书馆,故名“诚心堂纸”。据《颜谱》云,李渔集徽墨、佘艳、诚信堂纸“三者为天下第一”[S2/]。这些文化产品不仅被达官贵人收藏,也受到广大文人墨客的喜爱。市场广阔,需求相当大,利润相当丰厚。徽商不用自己打包衣服就能卖到很远的市场。


南宋时,高宗皇帝赵建都临安(今杭州)。虽然也是城镇,但可以作为京都,有些狭隘。历朝历代都崇拜皇室风格。赵构初迁临安时,大兴土木,修建宫殿、殿堂,仅皇家园林就有40多座。世上好的东西在来世会是坏的。南宋官员纷纷效仿,一个个在西湖上建亭自娱,造舟造船,其乐融融。一时间,在杭州城“满城珠珠,户户罗绮”[S2/],在西湖“山外青山外楼”[S2/]。宫殿、寺庙的建造离不开竹木漆原料,而徽州盛产这些原料。徽州人把这些原料从新安江泛滥到杭州,于是竹、漆的运销就多了三倍的利润。杭州也是“闽粤商”的聚集地。徽商将土特产卖给福建、广东的商人,再转运到内地。稍微周转一下,富商大家应该就诞生了。这样的暴富自然刺激更多的徽州人去经商。唐宋时期,徽商并不像东晋那样稚嫩弱小,只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。

熊飞商业圈

明朝成化年间(1465-1487年),唐宪宗朱见深颁布法令,修改盐法,将商人向边塞运粮换盐,允许在指定地区出售的制度,改为商人在产盐地区收粮赠盐,听其自由出售的制度。重要的产盐区淮北、浙江是盐商中心,山西、陕西商人互不相识,难以与徽商抗衡。徽商正是利用了这一点,把重心转移到了盐务经营上,在中国的商圈里飞来飞去。


因此,盐业管理成为徽商的重头戏,五行八工也兴盛起来。墨商和茶商大多在外地设立墨村和茶馆。书商开书店。此外,徽州的一些商人还出售棉布、丝绸、米粒、纸张、瓷器等。,有的则远至辽阳卖人参、貂皮,两广卖珍珠、香菜等。他们的活动也扩展到国外。明嘉靖年间,徽商徐岚、知望不仅与日本、暹罗(泰国)和东南亚各国有商业往来,而且其商业活动远至葡萄牙。总之,徽商都是搞什么能赚钱,哪里能盈利的。

徽商从小生意发家致富后,或几个人合伙经营,或单独经营,开设银行、典当,获取暴利。据《明神宗》记载“今徽商遍江北”,河南有“二一三”。清代修复

《歙县志》说:“淮河、淮河八商总占第四。”徽商可分为尚家、钟家、萧家,百万为商,二十万至三十万为钟,其余为从。盐商资本最雄厚,有几千万的,也有几百万的。

并非所有的徽商都主要从事贩运,也从事一些生产活动。比如郑天锁、朱之湛在福建开采铁矿,阮碧在芜湖开染纸厂,在江浙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打工,在芳村做曲耕田。销售范围从“徐丕到京城”。他们雇佣了许多家庭佣工,其生产规模采取了手工业作坊的形式,集工业和商业活动于一体。


惠州人大多以经商为职业。在徽商时代,十个徽州男人中有七个外出经商,鼎盛时期甚至更多。明朝万历年间,徽商王珂在河南开了213家当铺。徽商足迹遍布中国,北至幽燕、辽东,西至云贵,东南远涉海外,可谓“贾人遍天下”。

明清时期,徽州盛产江南。迫于生计,一些文人涌入徽州。徽商附庸风雅,以这些文人为食客。剧作家汤显祖这样感叹:“如果你想知道黄金和白银,你必须去黄白旅行。我这辈子都没梦到过惠州。“金钱与上帝对话,徽商也用金钱和贵重物品为权贵买单。

徽商经商之道好,商业利润高,必然以税收、捐纳等各种形式给予朝廷。

没有徽章,就没有城镇

明朝中后期以来,在淮阳经商的徽州人也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,开始在这里筹集资金。明代王世贞说:“一般来说,人在城中十三,天下聚十七,所以十一在内,十九在外。”他们将十分之九的资金投资于海外华人住宅。毫不夸张地说,淮阳等地前[/k0/]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,就是建立在如此丰厚的财富之上的。

明朝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日军入侵扬州,近200名盐商被劫被烧。知府向盐商借了三万两银子,在旧城外建新城。新城建成后,房子很多。

明朝万历年间,扬州盐商数百家,总资本3200多万。不夸张的说“扬州富甲天下”


仪征是淮南的盐运中心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凯尔·波罗指出:“从这里出口的盐足以供应所有邻近省份。可汗从这种海盐中获得的税收数额令人难以置信。”盐业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城镇的建设。清初的仪征“以路接朱熹(即扬州),以路接天津、扬子江,谈客、评客,流行繁荣,源远流长”。清代袁枚曾吹嘘仪征繁华风光:“过了扬州,水就清了,盐船簇成夕阳。河声渐远,城声近,又是一个小富县。”

汉口素有“九省通衢”之称,徽商更是将其视为“集货买货天下第一大码头”。淮安盐河横跨六七省,盐港多在湖广,汉口是淮安盐转运港的最大枢纽。盐商和云顶就住在这里,在当时汉口的数百个行业中,淮盐生意是大头。

早在康熙初年,汉口就修建了新安会馆和新安巷。汉口作为徽商的聚居地,也因此成为繁华的市区。

凡是徽商聚居的地方,哪怕是沿海荒地或农村荒野,只要他们聚集在一起,只要有盐场办事处,就能有市场,经济就会发展,文化就会振兴,就会有“烟火万丈,商贾云集”


夸富斗奢。

自古重农轻商,从管仲提出士、农、工、商的阶级划分开始,这种高低贵贱的排名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变化。大亨大甲虽然极其富有,但仍排在第四位,仍被视为暴发户。这种价值取向的阴影一直在徽商内心深处挥之不去,成为一种反作用力,刺激着徽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,展示自尊,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。这种方式是要花很多钱的,流传出去,有文献记载徽商的奢靡之风:

“衣服房子,极尽奢华的吃喝器皿,备工巧雅,歌舞升平,聚会玩乐,几乎不要钱和珍珠,视为泥沙甚至凶仆奴仆,吃住,与做官一样,越是客气有罪,越是不检点。骄奢淫逸,习气成风。盐商遍地,尤以淮、扬为甚。”

徽商附庸风雅,招名牌,开影院。由此,扬州成为了昆曲的第二故乡。清朝顺治皇帝、康熙皇帝、乾隆皇帝都是戏迷,每次到南方扬州,都要请歌,欣赏昆曲。徽商也培养了自己对戏曲的兴趣,纷纷延揽苏州名演员,组建私人戏班,使苏州、扬州成为戏曲中心城市。甚至有“苏班名剧云集淮阳”、“老昆肖丹尽在东吴”的说法。


徽商不仅舍得花重金在昆曲戏班上,而且不惜花钱建园,受到名医的青睐。康熙乾隆南巡,吸引徽商建园,一大批新颖园林拔地而起。

走向衰落

徽商的繁荣完全依赖于两地食盐的运销。[/s2/]徽商的衰落始于淮盐运销方式的改变。清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两江总督陶澍革除淮盐弊端,改运销制为官商专销制。票办盐法是指政府在盐场设局征税。凡是足额缴纳盐税的人,都可以获得运输食盐的票证,销往全国各地。

盐政新法改定后的六年间(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),不仅消除了盐商所欠的数千万银票,还增加了朝廷数千万的财政收入。这笔巨款是盐商在正常利润之外,相互勾结,共同欺诈的结果。陶澍的改革遭到朝廷内外的反对,因为它直接危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,动摇了徽商在淮盐运销中的垄断权。

以扬州为例,徽州盐商炫富高歌猛进,争奇斗艳,修建各种华丽的亭台楼阁。

太平天国时期,徽州是太平军的活动中心,当然也成为清军镇压太平军的主战场。战乱频仍,兵荒马乱。徽商对此深感不安。先是当地的地主武装团搜刮捐款,然后曾国藩亲自督祁门,明火执仗,对徽州府进行掠夺。清军烧杀掳掠徽州,留下了遍地的富庶徽州尸骸和一片市井芦笙。徽商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惨遭灭顶之灾,元气大伤。


鸦片战争后,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渗透,使徽商遭遇强劲对手。徽商在省外经营的银行不是洋商的对手。西方国家生产的产品廉价、方便、耐用,逐渐取代徽商生产的布匹、纸张等产品。就连唯一的毛笔,徽墨砚也几乎被钢笔挤出市场。

外商的活跃和洋货的倾销使徽商不堪一击。当年的风光已经成为过去,最后他们别无选择,只能淡出商业舞台。

摘要

徽商从萌芽到衰落,经历了一千年的漫长时期。在这样漫长的日子里,他们背负着一代又一代的重担,背井离乡,爬山涉水,为了利益的争夺,做好了吃苦的准备。徽商虽已成为历史,却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悲壮篇章。他们聪明、勇敢、勤劳、节俭的传统美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微商网投诉、建议、删除信息联系邮箱:admin@baidu.Com 联系QQ:1399443100 微信:wx123456
Copyright© 2006-2019 baidu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微商中国·货源网 版权所有
ICP备案号:粤ICP备2021031425号-6 在线统计
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