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53微商货源网
  • 微商网
  • 微商网

中原第一淘宝村:月销三四亿,年轻人玩微商也能年赚200万

来源:原创 热度:630 时间:2023-04-09 03:41:22
视频加载中...

河南商报记者/文首席记者杨东华/图

记者刘洪祥实习生郭子璇/视频

再过10天,“双十一”就要到达“战场”了。就在你“攒钱买粮”准备宰了自己心仪的宝贝的时候,卖家们早已挽起袖子,忙活起来,等待着狂欢的到来。

10月30日,河南商报记者走访了被誉为“中原第一淘宝村”的桑坡。这个村子位于焦作孟州市东8公里,一个6500多人的普通村子,却有1000多家网店。旺季时,村里单日出货量可超过6万件,月销售额可达3.4亿元。

凭借“中原第一淘宝村”的响亮名号,桑坡制造的产品远销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。在这里,村民们有各种各样的致富途径。抱着玩的心态尝试微信业务的年轻人,曾经一年赚200万。但你可能想不到,在成为孟州顶级富村之前,桑坡曾经是个穷地方。

请访问:

所有临街的房子都被用作商店。

2014年,阿里巴巴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桑坡网店开业情况后,认证其为河南首家淘宝村。在双11消费狂欢节到来的前几个月,这里的生产如火如荼,订单不断响,店里的取件络绎不绝,快递小哥忙着收货,仓库爆满...

李涛是童渊快递桑坡站的负责人。去年,他“以枪换枪”,把村西的办公室搬到了东边的物流聚集区。还有中通、大云、顺丰等。在其他村子,很难看到这么多物流点。

“以前那个地方太小,只有40多平米,不够用。”李涛说,现在他每天可以收到大约2000件货物。以前他去双十一节,“能有四千多块。”

“那时候前厅和后仓都可以坐满了。”一旁的快递小哥说。

现在,李涛看着眼前200多平米的房子,想着换个大点的地方工作。“还是不够。”

每天下午,李涛的快递员都会去栖凤路、文化路、商贸大道两侧的店铺取件。有496家店铺有商品在等快递员。

所有临街的房子都用作商店,其中绝大多数是卖鞋的。制鞋、验货、装箱、打包,再送到快递员手中,围绕着网上“下单”,桑坡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。走在街上,你会发现每家店都能堆好几堆要送的鞋盒,一排排的。

在一家名为“奥利亚”的店铺里,女店员正在核对收件人的信息,旁边放着五六张快递单。“当天中午,一个快递小哥已经带走了一批。”

她说:“去年双十一期间,因为订单太多,物流受限,很多货物无法及时送达。”她算了一下,去年双十一期间,广顺的运费花了他们一万多元。

据统计,旺季时,桑坡村日均出货量超过6万件,月销售额可达3-4亿元。双十一节前,商家也会积极备货,等待高峰期到来。仓库里,成品鞋已经包装好,装满,等待入库。

特写:

专门做淘宝店的60多岁老人,成了自己的模特。

61岁的丁是桑坡第一个开淘宝店卖鞋的人。他的商店每天卖100多双鞋。

去年双十一节前,他家的一万双鞋被代理商和散户抢购一空。“以前不敢想。”丁对说道。

丁家以前是做皮毛加工的。他们对回收的羊皮进行处理,洗去脏杂志,去除异味,最后加工成半成品。然后将半成品运到温州、海宁、广州等地制成成品。

上世纪90年代,丁在村里盖了三层楼,占地600多平方米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作坊。

2008年后,南方很多鞋厂倒闭,半成品订单逐渐锐减,桑坡的羊皮也没人要了。“那段时间很无聊。”

记住,羊皮卖不出去,所以一直堆着。“三层楼都住满了,实在没办法。我们会找人把羊皮开到南方去卖。140块钱没拿到70块,我们就卖了。真的不可能。”丁对说道。

人家不生产鞋子,也没人要羊皮。丁琢磨着自己做鞋会不会有市场。

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做鞋子。但是一直没有市场。有一段时间,他发现女儿整天在电脑上玩游戏。“别玩了,去开个淘宝店。”

抱着再试一次的态度,父子俩开起了淘宝店。第一年,他们在淘宝上卖了几百双鞋。“(买家)是东北人,北京人,成都人。我感觉这个真的很厉害,好像全国人民都能买我的鞋。”从此,丁家又多了一个销售渠道。那段时间,村里的人看着丁一家赚钱,渐渐开起了网店。

“我现在想都没想过。”丁的语气中有一些自豪。现在,他的店的等级是三钻。

再过10天,就是双十一节了。丁退休后,厂里的事情就移交给了。丁成了全职淘宝形象代言人,成了自己的模特。

现象:

淘宝村加入微信生意新势力,年轻人“玩”起来赚了200万。

下午四五点过后,桑坡开始真正忙碌起来。从四里坝乡来进货的商人、电商、微信商挤满了桑坡街。大家都是来店里看货选货的。掌柜根据每天接到的订单,去附近的工厂取货,然后在物流发货前把货发到全国各地。而且这种忙碌的状态会持续到明年2月。

桑坡街上大部分店铺的门上都会有绿色的微信logo。

不时有年轻女性,或三两个,开着电动车,穿着鞋离开。他们是活跃在朋友圈的微信商。有些来自郑州、东北和山东。

“我的货怎么样?”

“你还有这只鞋吗?”

他们说的鞋子是雪地靴,也是现在桑坡卖的最多的产品。前几年雪地靴比较流行,桑坡作为皮草之乡,瞅准了商机,村民们开始陆续做起雪地靴生意。

丁佳,桑坡人,做羊皮生意。他曾经很讨厌朋友圈卖鞋的微信商家。

有一天,一个朋友问丁嘉,为什么他和曹髦有了接触却不张扬。回来的时候丁家来试了一下,还真有人评论价格。抱着“玩得开心”的心态,丁佳做起了微信生意。

去年,丁佳通过微信生意赚了200多万。“这不仅仅是我的主业。”除了鞋子,丁家还代理桑坡当地一些自主品牌的衣服。澳大利亚的U生活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。

四年前,大家都在做鞋的时候,澳洲U Life Museum的老板白雪和老公商量,“别人做我们就不做,还是做衣服吧。”她老公也很支持。

大学的时候,同学让白雪带“厚衣服”。从此,她嗅到了“微”商机。

在雪店,她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套专业摄影灯。“他们来了,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拍照,比较方便。”

现在在桑坡,白雪家是比较成功的。下面有的代理一年能赚一百多万。

几年间,随着淘宝的发展和微信业务的刺激,桑坡的实体店发展到496家,网店突破1000家,实现年产值7亿元。

在贫穷和起伏中华丽转身

如果我告诉你,这个中原淘宝第一村曾经是个贫困村,你会怎么想?

走在桑坡的街道上,街道已晚,车水马龙,灯火通明。比起它在人们面前的样子,这个深入内陆的村庄也有它不为人知的一面。其产品不断通过淘宝店铺销往世界各地,也通过买买买买进来,甚至消化了养羊大国澳大利亚的羊皮。在摇曳的灯光下,这个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的村庄,从一个穷村到最富村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。

中原淘宝第一村是如何在贫穷和坎坷中扭亏为盈的?

1.多难的皮草之都啊

早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,桑坡的皮毛就出口到了外国。到了清朝,人们有了一种只知桑坡,不知孟贤的说法。“皮毛之都”是这个村庄的别称。

根据桑坡村的记载,清末民初是桑坡工业最繁荣的时期。当时,著名的作坊和企业包括全兴和、一顺和、兴盛兰和盛兴玉器。其中,石鼎兄弟创办的全兴和,旺季雇人200多人,每天生产熟皮2000多张,并在汉口等地开设兴和业务。

“盛兴兰花”和“盛兴玉”以工艺精湛、货真价实而闻名,供不应求。

但是饥荒和战争摧毁了一切。抗日战争期间,桑坡损失最大。据史料记载,桑坡曾被日军轰炸过四次,“街上十家店铺有碎石渍空”。1943年,桑坡再次遭受旱灾和蝗灾,大多数村民用树皮充饥。村里的人都走了,剩下不到900人。

61岁的桑坡村民丁听了爷爷的话,本想带着孩子离家出走,但临走前,地里有了收成,“又留了下来。”然而,由于连续的灾害和人为的灾难,桑坡的毛皮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。

2.贫困村的转变

在丁的印象中,有一段时间,桑坡的男人“娶不到老婆,太穷了,连饭都吃不饱。”上述情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好转。

1978年后,村干部带头做起了熟皮生意,其他人纷纷效仿。到1991年底,加工皮毛的农民可占全村近80%。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,桑坡探索出“公司+农户”的新局面,解放生产力。村里也开始建设皮草城工业区和皮草加工街。

回忆起那段时间,丁说,当时桑坡人先去洛阳买羊皮,再去河北、内蒙、新疆,不够用。他们只能在澳大利亚买到它。直到现在,许多澳大利亚羊皮被桑坡人消费。

1993年,桑坡全村进入小康。桑坡村从过去人均分配53.03元的贫困村变成了孟州最富的村,皮毛产业彻底成为了桑坡的支柱产业。

村里致富后,村民一直做半成品加工生意。桑坡生产的羊皮大多发往广州、温州,在那里做鞋,做衣服。大部分产品出口。

但是严冬也突然来了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,广州、温州鞋厂纷纷减少订单。

没办法,丁和老乡一起,雇人拉羊皮到广州“贩卖”,“卖一张140元到70元”,但搬运没有市场。

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。毛皮加工业是一个污染严重的行业,不仅浪费水,而且化学物质也会造成水污染。21世纪初,桑坡村被环保部列为重金属污染重点督察。环境治理期间,桑坡村年产值从25亿元下降到15亿元。

没有退路,有难就改。经济形势和环境压力迫使桑坡人转型,产业不得不升级。

桑坡人达成共识,赚钱不要害子孙。很多人办厂,自发出钱安装污水处理设备。

“如果没人要羊皮,他们就自己生产鞋子。”这个时候桑坡人拿起了祖先的手艺,做鞋,做衣服。但最大的问题是“给谁?”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桑坡人在广州跑,去了上海,又去了北京。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展销会上,却一次又一次的丢失。

光明的未来给桑坡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
当今社会,形势变化,一年河东,一年河西。

桑坡人在努力卖鞋的同时,电商兴起,淘宝来了,微信生意又来了。桑坡的人们再次抓住机会出售他们的鞋子和其他毛皮产品。

在电商大潮中,桑坡线上线下同步发展,实体店496家,网店1000多家,电商年产值已达7亿元。

如今,桑坡作为“皮艺”小镇,已被列入焦作市2017年特色小镇名单。30亿元的投资将推动桑坡从二产升级到三产,这或许是桑坡的新机遇。

然而,不管桑坡怎么变,“皮毛”在桑坡人身上的印记是不会变的,就像村民乐乐的父亲,每当在电视上看到一只好羊,他的第一反应就是:“嗯,这羊皮不错。”

(河南商报编辑张实习生史尚静)
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微商网投诉、建议、删除信息联系邮箱:admin@baidu.Com 联系QQ:1399443100 微信:wx123456
Copyright© 2006-2019 baidu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微商中国·货源网 版权所有
ICP备案号:粤ICP备2021031425号-6 在线统计
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